叶晓燕/生产科
在企业发展的长河中,质量始终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,新员工则是企业发展的新鲜血液,承载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。他们不仅是当前生产力的补充,更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潜力所在。公司始终将新员工的操作技术培训工作视为重中之重。另外,每年都会举行劳动竞赛。唯有员工操作娴熟、技艺精湛,才能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,进而推动公司效益的持续增长,最终回馈员工更高的福利待遇,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。
蛇年春节前夕,公司计划利用春节假期这段时间,让我为新入职的学员们开展一场系统而深入的技能培训。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深感责任重大,我立即与赵跃主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,共同探讨如何高效、快速地提升新学员的操作技能。虽然时间紧迫、任务艰巨,但正是这样的挑战,激发了我们全力以赴的决心。
春节期间,我全身心投入到培训资料的准备工作中。我试图将自己多年摸爬滚打所积累的实操经验与理论知识完美融合,力求让学员们能够学以致用,切实提升她们的操作本领。我深知,理论是基础,实践是关键,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,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。
培训首日,20多位新同事齐聚一堂,在缫丝会议室开启了她们的学习之旅。由于来公司时间尚短,她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限,而车间又恰逢假期停产,无法进行实地演练,这无疑给培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。但我并未因此气馁,而是采取了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语,将复杂的理论知识掰开揉碎,逐一讲解。我在黑板上留下重点,同时借助电脑播放操作视频,边播放边讲解,助力学员们更易理解。
学员们听得全神贯注,手中的笔不停地在本子上记录着。她们不时抛出工作中遭遇的难题,对照所学内容剖析自身的短处。那股子认真劲儿让我满心欣慰,大家对学习操作技术如饥似渴的模样,深深触动了我。要知道,这种求知欲和上进心是她们未来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。
缫丝挡车工操作看似轻松容易上手,实则暗藏诸多细节,处处需要留心。操作时不仅手要麻利,眼和腿也得跟上节奏。既要追求速度,更要确保稳快高效。我反复强调,唯有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,巡回到位,秉持细心与责任心,方能杜绝“特野”“特特野”这类质量问题。近年来,由于蚕茧质量波动大,上车率偏低,选茧误选率高,像绵茧、平板茧、柴印茧、内印茧这类瑕疵茧难以彻底筛除。我特意从选茧车间取来不同瑕疵的茧子,教她们如何甄别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瑕疵茧,实则关乎着产品的质量,挡车过程中一旦发现,必须及时处理,否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可估量。
此外,近年来缫丝时吊蛹现象频发,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巧妙化解?怎样预防越外粒数的产生?面对解舒差的庄口如何提升运转率?与车头、邻里之间怎样配合等,都是培训的重点内容。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,为学员们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和技巧。
培训刚开始时,有学员问我:“一上午时间能学完培训的内容吗?”我微笑着回答:“至少三天时间。”她们面露惊讶:“理论就这么点,还得学这么久?”我深知,她们此刻的心情和我当初进公司时一样,以为理论寥寥,操作应该简单。只有深入后才知其中细节如繁星,注意事项繁杂琐碎。但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,往往决定了操作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。
培训第二日,我专注地示范着每一个操作步骤,学员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每一个动作。不知不觉间,竟错过了下班时间。我打趣道:“咋不提醒我下班?”她们憨笑着回应:“听得入迷,忘啦!”正是她们这般求知若渴、想提高操作技术的劲头,鞭策着我,让我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操作技术和经验。
我还顺势讲述自己从垫底“挡车工”逆袭到国家二级技师的奋斗历程,只为向大家传递一个信念:相信自己,没有天生的笨拙,只要用心钻研、踏实苦干,终有一日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。我鼓励学员们要勇于面对挑战,不断超越自我,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。
看着这些新学员们,我仿佛看到了企业蓬勃发展的明天。愿这三天的培训能够使她们的操作技术稳步提升。
未来,她们定能在工作岗位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 |